「先買後付 (BNPL)」是什麼?

「先買後付 (BNPL)」顧名思意是消費者在購物時,「先買」繳付部分的金額購買下物品,再「後付」普遍分三期付清全數金額。聽起來與信用卡分期類似,但一般情況下「先買後付」不需要支付額外的利息費用。
不過,不同的「BNPL」平台提供的服務和條款都不一樣,如用戶逾期還款有機會被收取額外的手續費和利息,建議使用前要多加留意平台的使用條款。
「先買後付」的由來
初期,在外國先興起的消費模式 Buy Now, Pay Later (BNPL),「先買後付」分別在澳洲的Afterpay、瑞典的Klarna等。最近在疫情底下更加快行業發展,網購支付服務龍頭PayPal在英國推出「Pay in 3」,與「先買後付」的分期付款服務相類似。香港亦掀起「先買後付」的風潮,部分金融機構及初創企業提供「先買後付」服務。
究竟「先買後付」有什麼吸引力?與信用卡分期相比哪個較好?在香港如何使用「先買後付」?以下文章一一為你拆解。
如何分辨「先買後付」vs. 信用卡分期?
部份香港商戶及海外大型商戶現時的網店及實體店鋪亦慢慢跟上「先買後付」的潮流步伐,,如實惠、ZALOR、ASOS 及 H&M等,已增設「先買後付」的選項,讓消費者將購物賬單攤分,並以免息分期方法付款。
那麼「先買後付」與信用卡分期有什麼分別呢?甚少人留意到在信用卡簽賬分期,每月會收取利息或手續費約0.15%至0.3%。相比「先買後付」的平台分期還款期間,利息全免。更多的體驗分別如下:
信用卡分期 | 「先買後付」方式 | |
服務供應商 | 發卡銀行 | 「先買後付」平台 |
分期利息或手續費 | 部份銀行設免息分期時間,免息分期按銀行而定
設逾期還款費用 |
提供免息分期
在逾期還款時收取額外手續費 |
交易金額 | 按信用卡額度,上限通常高於「先買後付」 | 普遍適用於小額交易 |
逾期手續費 | 有 | 有 |
分期期數 | 可長達60期 | 通常分作3期 |
簽賬類別 | 零售 | 指定合作商戶 |
個人信貸 | 信用卡申請需根據TU信貸報告。信用於分期付款逾期,亦會信用額度 | 對信貸記錄沒有影響 |
「先買後付」對消費者有什麼好處?
「先買後付」的好處是可以將原本的簽賬拆分成幾段分期付款,逐月供款還清前,你已擁有和可以使用「先買」下的產品。相比信用卡分期簽賬,「先買後付」有以下的好處:
- 無利息及手續費:「先買後付」平台一般不會收取任何利息,消費者只要能準時還款即可。
- 靈活周轉:毋須一次過全數繳付整筆資金,可立刻買到需要的產品,靈活管理日常資金。
- 簡易操作:只要在「先買後付」平台開戶,申請手續比信用卡更方便快捷。
- 毋須查閱信貸報告:「先買後付」平台不會查閱用戶的信貸報告,逾期付款亦不影響信貸記錄。
- 無信用額限制:有別於信用卡對個人信貸額度限制,「先買後付」平台對消費者一視同仁,不設交易額度上限,為消費者提供更大的交易自由度
在信貸報告部分,對沒有穩定收入證明的群體,經常被信用卡公司忽略,如學生、家庭主婦、自由工作者(Freelancer)等,「先買後付」是很好的選擇。在「先買後付」平台上開設賬戶,以分期方式購買產品,在不用支付任何利息下分期還款,令資金運用更靈活。
「先買後付」怎樣用?
據環聯2021年公布的第三季「全球消費者脈搏研究報告」,有近六成人知道「先買後付」的消費模式。然而,27%的受訪者未曾用過此類產品的消費者不明白產品運作。其實「先買後付」的過程簡單,步驟與平日購物相差無幾。
首先,在「先買後付」平台建立賬戶。通常平台須上載身份證明文件,按平台要求綁定信用卡或扣賬卡。
其後,在「先買後付」合作的網店或實體商店購物,在結賬時選擇「先買後付」繳付消費賬單的「首期」。「首期」一般是賬單價錢的1/3。
最後,餘下的賬單價錢將分成兩期賬,以月供方式,可使用信用卡、扣賬卡等支付模式,繳付餘下的2/3金額。
「先買後付」平台如何營運?
可能你會擔心,假如沒有收取手續費,「先買後付」平台如何賺取營資金。當中,是不是有隱藏收費?
放心!「先買後付」並非不收費用。費用會向商家收取,平台與信用卡公司同樣,向商戶收取約交易額5%的費用。由於,新冠肺炎疫情肆虐、零售經濟受重創,「先買後付」的模式,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顧客消費時的心理負擔,從而提升購物意欲。同時加入「先買後付」平台,可為中小企提升品牌曝光度。網店及實體店經考慮,會視「先買後付」平台為新的合作伙伴,為更多顧客提出多元化的支付模式。
不可忽略的是,遲還款的用戶仍然需要繳付逾期費用。此外,「先買後付」在目前是金融科技嶄露頭角的商業模式,獲得投資者的資金青睞,亦成為平台的營運成本。
「先買後付」的注意點
「先買後付」相對於信用卡的分期還款,減少了利息及手續費產生。給予消費者購物付款的彈性,更加方便和節省成本,對於消費更有吸引力。但要留意在現金不夠時,「先買後付」仍然是透支未來金額。在購買時,清費者要仔細分辨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的東西,先衡量自己的負擔能力,不需要及負擔不來的奢侈品會加重財務負擔。善用適合的付款模式及平台,才可以做到財務規劃,為各位的財務及荷包做好保障。